close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  讀後  /  

59823521_2729795460369824_546484470442622976_o.jpg

作者:阿德勒

出版社:經濟新潮

    

    繼上次我們談到的《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其實阿德勒的心理學在「兒童教育」上的應用也很廣,無論是身為父母、又或是教育者,都很推薦讀這本兒童的人格教育!

    身為成人之後,我們常常會回想起小時候不被理解的那種難受;但是當我們是成人時,卻也開始難以同理身為孩子的他們。尤其是現今的時代變遷迅速,《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給我們一些歷久不衰的觀念,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還是能夠省思再三。

★因為言並沒有心理學相關背景,文章純粹是自己的讀後心得,若有任何認知的錯誤,歡迎討論指教喔~~

想先讀上一篇請點我《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人格同一性

    個體心理學中強調,如果要了解一個孩子的某一種特定行為,就必須先瞭解他的總體生活史。但面對孩子惱人的行為,我們往往採取的卻是懲罰他的單一作為,而忽略去探究他擁有這樣行為的生活背景。如果要了解一個孩子為什麼會懶惰,一直在他懶惰的行為上處罰他是沒有意義的,就算詢問孩子,連他自己都無法說出自己為甚麼會這樣!所以關照一個孩子的行為,必須要從整體來看,也就是整體人格組成的部分。

 

優越情節

    延續前一部分說到的「人格同一性」,至於孩子為什麼會有一些行為引人擔心的行為,通常是因為他們追求了「錯誤的目標」。上次在第一集的阿德勒心理學當中提到,人都會有優越感,以求自己有好的表現。但是很多時候,如果孩子在面對客觀環境上,有了錯誤的判斷或錯誤的認知又或是他身處的環境令他屢屢受挫再不然就是孩子一味追求優越甚至到了嫉妒的程度,這些狀況都會令孩子在追求目標的途中迷失,產生令人擔心的行為。

    在學校中,有些孩子可能一味追求外在成就忽略了努力的意義、有些則開始搗亂同學上課秩序,甚至有的會開始逃避學校。他們追求優越的心裡都無法被學校接受或滿足,於是他們開始找可以比較容易成功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優越,不管方法是對或是錯。可能是頑固無禮,希望引起注意,希望受同學崇拜。

    但阿德勒強調:學校只是讓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缺陷曝光的實驗室而已。

    學校處於家庭和社會之間,主要希望矯正孩子在家庭教育受到的不良影響,並對適應社會作好準備,確保他們在社會中可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以學校教師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必須給孩子時間去學習和改變,讓他們得到成功的經驗,往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去追尋。

 

自卑情結

    如果自卑感程度嚴重了,就會變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會促使人去尋求可以輕易獲得的補償或是富有欺騙性的滿足,此種方式將會阻礙個人成功的道路,也會讓人失去勇氣。簡單來說許多孩子會在屢屢失敗之後,選擇以逃避、不用靠自己努力的方式來獲得成功。教師必須在這個時候鼓勵他們,使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進步,是可以靠勤奮、練習、努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要知道一個孩子對於自己的自我評價,必須要觀察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他們的自我評價。有些孩子並不是缺乏天賦或能力,只是缺乏勇氣與自信。

    人是難以自我中心生存的,再怎麼邊緣的人,也會對人們有歸屬感。一個不顧他人的人,反社會、貪婪、自私自利,他們可能選擇透過傷害別人來追尋自己的優越感。

    剛剛說過,客觀環境影響孩子的主要層面在於,孩子是如何解讀自己面對的這個環境,所以我們必須學著用孩子的如何判斷錯誤的角度來理解他們,書中也提及相當多關於家庭及教師面對孩子該如何在小時候防止自卑情結的情境,就留給大家慢慢閱讀了!

 

小省思

在現今這個對於教育越來越重視的社會當中,家庭、學校、社會的環境當中,如果能更有意識地認識到教育這個問題,其實能避免更多的責任推卸。孩子是一個同一的個體,人生風格往往於四五歲便確立下來,所以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而學校只是讓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缺陷曝光的實驗室。學校為「社會」來教育學生,學校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或是橋樑。

早期的教育是重要的一環,關注教育其實也是關注自己的未來。孩子不是只要吃飽、穿暖就能健康長大,家庭中更多的尊重、關心、觀察是更重要的。而教師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也要更有耐心,培養孩子面對事情解決的能力,對於與家長的溝通更要從中取得平衡。教師不是簡單的工作,面對「人」的工作更背負著沈重的心理壓力。心裡想的都是為孩子好,老師和家長從來不該對立,合作互相,彼此體諒,才是對孩子成長更大的助力。

想更快追蹤請點我:寓言家

 

arrow
arrow

    寓/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