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讀後/言

58379809_2696786557004048_1098572262593789952_o.jpg

 

作者:阿德勒

出版:經濟新潮社

按讚寓言家給我們一點鼓勵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在前陣子風靡全台,儼然成為人人面對生活困境的勇氣之書!但真正關於阿德勒,他又是怎麼說的呢?阿德勒的心理學為什麼時至今日,還能深深觸及人心?

  你知道《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是在討論什麼主題嗎?答案是:兒童的人格教育。

阿德勒的心理學常用在討論兒童的人格發展,教育相關背景的人對於阿德勒也必定有所了解,而運用這些心理學的觀念,我們可以多了解他人、多了解自己什麼呢?

  

★因為言並沒有心理學相關背景,文章純粹是自己的讀後心得,若有任何認知的錯誤,歡迎討論指教喔~~

 

人生風格與早期記憶

  阿德勒的心理學又叫做「個體心理學」,換言之就是將人視作一個「統合的整體」,不能用一個人單一的事件和單一的行為來分析或看待一個人,因為這些行為、反應彼此都是有所關聯的,也是每個人生活態度的一部分。

  而形塑我們人生風格的,就是我們早年所發生的一些我們所無法了解的困境,所以個體心理學特別強調「早期記憶」,早期記憶塑造了我們的人生風格,有時候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自己的童年記憶,就能找到一個人人生原型(就是人生風格的核心)的本質。

 

核心動力:自卑感

  人都會有自卑感,自卑感並沒有不好,自卑感能讓我們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標。只要運用適當的反應處理所遇到的挫折,自卑感反而是一種助力。所以個體心理學的目標便是幫助人們在人生原型發展,培養出努力奮鬥的精神,以對抗自卑感。但是人卻不應該有「優越感」,因為追求優越本身是屬於我們渴望成功的企圖心,只要追求優越的價值觀正確,讓追求的目標落在有益的事物上就沒有問題。

  如果自卑感最後成為壓垮某人的最後一根稻草,自卑感就會發展成「自卑情結」,那就是一種疾病了。「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一樣,都是一種異常的狀態,而優越情結往往是對自卑情結的一種補償。比方說愛炫耀這項行為,起因就是自卑,因為沒有勇氣與他人在生命的有益面競爭,所以只能在無益的面向追求優越,簡單來說優越情結就是擁有自卑情結的人用來逃避自己面臨困境的一種方法而已。而這兩種情結,都反應出個體和社會環境互動後產生的結果,這是一種社會適應不良。

 

社會興趣與三大任務

  人類本身就是相當脆弱的生物,為了保護彼此,我們群居生活,除了團結力量大之外,也能滿足生存的需求,所以人類應該要知道如何與他人和諧共存,降低先天缺陷對我們的影響,所以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是很重要的。

  而前面提到,擁有自卑情結的孩子,往往會往優越情結靠近,因為當人在過於脆弱的時候,會喪失對社會的興趣,轉而追求「自己認定的優越」,而這種優越可能落在對生命無益的面向,或是變成一種「只在意自己」。所以個體心理學相當強調「社會興趣」,個體心理學的目標就在於促進人們的「社會適應」。

  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源自於「社會問題」。

  而人生中的三大重要任務也是在與人建立關係:職業、交際和兩性。簡單來說,一個人在社會當中必須要能深刻感覺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存在和價值,懂得貢獻並且懂得與他人相處的人,這樣的人才有勇氣去面對活著的一切困難。

 

小小省思

  阿德勒心理學於今來說,雖然仍然有小小的部分和現在的生活環境有所脫節(包含關於同性戀以及憂鬱症的討論……),但人們的觀念或是想法本來就會與時俱進,讀阿德勒心理學時還是能夠獲得許多的啟發。

    個體心理學將人看做完整的個體,不以單一事件或是某個行為來判定一個人,且強調人是有勇氣可以克服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的。但可惜的是現今我們在社會上,往往都是透過某個誰的動作或行為就此進行批判,忽略了他的背景以及他與環境互動的所有可能,輕易的就此下了判斷。但造成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卻往往在人人喊殺的背後被不小心地遺忘了,但或許這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個體心理學也相當強調社會關係,這不禁讓我想起作家侯文詠曾說過:人在即將面臨死亡時,不管這個人一生有多風光、又或是多落魄慘澹,他們口中提起的事情卻都是一樣的。不是曾經的輝煌或是得不到的遺憾,而是與生命中的某個人的關係。可能是兒女,可能是父母,可能是愛人友人。身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總想試著在這裡找到屬我們的位置和價值。學著了解自己所能追求的目標,學習關心他人、學習自我省思,讓自己活得更好,也能讓身邊的人一起活得更好,也更能了解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吧!

 

 

追蹤更多文章請點這裡寓言家

 

 

按讚

arrow
arrow

    寓/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