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啟示錄

「i'm not there」的圖片搜尋結果

   阿寓最近跟朋友阿蕭一起讀《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並挑選一些裡面提及的電影,針對書中的介紹去分析與探討。比如我們正在讀第三章「敘事形式」,觀影時便會特別去思考片子的敘事手法,想說這種敘事手法的優缺點為何?帶來什麼影響?如果使用另外一種手法會有何不同?而阿寓最近的影評、心得,也會因而調整,會根據讀書與觀影的章節,某幾部片都集中於某一主題,可能類似讀書筆記與整理。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讀讀《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以及看裡面的電影,倘若直接看阿寓的文章,應該也能有收穫!尤其裡面很多片子都很硬XD 非常推薦給自虐狂XD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https://reurl.cc/nloZD

 

  本篇要介紹的《搖滾啟示錄》便是部比較硬的作品,風格非常強烈與特別。這是一部講述歌手鮑勃·迪倫的電影,阿寓對巴布·迪倫沒有很熟,只知道他2016年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按照WIKI所言,得獎理由是由於他「在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而村上春樹還在陪榜XDDD 所以這部片與鮑勃·迪倫是否真實描述了巴布·迪倫,阿寓並不知道。這部片看起來會比較吃力,如果對巴布·迪倫與近代美國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觀影時會較不辛苦(但也只是一點點而已XD)。因為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也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會介紹他的原因,是在於片中用了六位不同年齡、性別、種族的演員來飾演巴布·迪倫。

 

  即使事先已知道六位演員都飾演巴布·迪倫,觀影時仍然滿辛苦的。因為雖然都是同個角色,但名稱都不一樣,很難記得之外,在電影一開始也讓人不太知道螢幕當下出現的,是巴布·迪倫或是其他人物。如果事先不知道六位演員都飾演巴布·迪倫,這樣看完整片的話,不知道會有什麼感受XD 到電影中段後,阿寓終於比較了解狀況,六位演員呈現著巴布·迪倫不同的面向與階段,呈現其童年、事業、愛親、親情、夢想等等。

 

  而畫面的色調可以分三塊,象徵著巴布·迪倫的心境與狀態。較為明亮溫暖的部分是黑人小孩與李察吉爾,呈現巴布·迪倫的音樂夢想,巴布·迪倫在兩個區塊相對算快樂。較為深沉,充滿藍、灰的兩個部分則是他的感情與家庭狀況,,巴布·迪倫在這邊則較為悲傷、無力。而片中最精彩應該就是黑白的兩個部分,特別是凱特·布蘭琪的演出,十分出色,即使扮演異性,還原度卻極高。尤其將巴布·迪倫的疏離感呈現地非常真實,也讓人感受到他真的很難相處XD

相關圖片

  那究竟導演為什麼要採用這種麻煩的敘事手法呢?以不同的演員飾演同一角色,還使用不同的名字,難道不會使觀眾覺得每個演員演的角色其實並不是同一人嗎?阿寓認為導演是為了呈現巴布·迪倫或是一般人,在不同的時刻與面相時,就像是不同的人!我們在與同事、家人、情人互動的態度與樣貌,不也是截然不同嗎?只是巴布·迪倫恰好是公眾人物,差異性又特別大吧!像是在片中,他前一秒還跟同伴取笑耶穌聖像,下一秒卻受洗甚至成為傳道牧師。又或者他早期主要演唱抗議民謠,後來改變時增添搖滾元素便遭到過去支持者的抗議,被罵是背叛。

「i'm not there」的圖片搜尋結果

  《搖滾啟示錄》除了像是傳記電影外的劇情部分外,還摻雜了紀錄片的形式,採訪樂評或是他的同事、朋友。不過其實那些都是演員,導演還煞有其事的打上字幕給予虛構的職稱。直到看到茱莉安·摩爾時,我才確定那是偽紀錄片 可惡XD 另外,這部片摻雜了不少美國歷史事件,包含黑人民權運動與越戰,畢竟音樂文化與歷史背景的關係非常深。此外,裡面有許多的蒙太奇手法,尤其是凱特·布蘭琪的部分,看著他虛無、痞痞的樣子,在搭配巴布·迪倫的音樂,與蒙太奇畫面,真的有種很ㄎㄧㄤ,覺得導演吸很多的感覺XD 總而言之,如果喜歡巴布·迪倫,想研究電影敘事形式,或是想ㄎ一ㄤ一下XD,可以挑戰觀賞《搖滾啟示錄》!

arrow
arrow

    寓/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