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之死》讀後/言
作者:湯姆・尼可斯
譯者:鄭煥昇
出版:城邦
「我們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大量知識唾手可得的時代,但也是所有人最什麼都不想好好去學習的時代。」
到底什麼是「專業」?哪些人又是「專家」?在這個擁有鍵盤就是高手、什麼都能網路谷歌到的年代,如果什麼訊息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我們真的還需要專家嗎?資訊氾濫如此的年代,我們還需要相信專業嗎?
但,就是當我們開始這個質疑的同時,也正是我們可以開始反思的時刻了:那在資訊如此爆炸的時代,我們真的就有好好在學習嗎?我們有比沒有網路的時代,更聰明了、更有資格質疑專業了嗎?
專業和素人到底有什麼差別?
什麼是專家?最簡單的說法,專家就是在某個領域學有專精的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某方面領域的專家,而在這個社會的分工之下,各種事情都是由不同專家分別做著專業領域的事情來推動的。不過專業,常常是少數且封閉的。專業包含的不是幾個專有名詞,也包括了實務經驗的累積,且必須耗費多年的時間來經營,必須有長久的耐心、不斷進修。
但以現在的社會氛圍來說,專家常常與一般素人出現了:「有理說不清」的狀況。尤其在討論重大議題的時候常常爭得面紅耳赤,因為當雙方都堅持己見卻又都只能拿出一些「聽說」的成見和偏見出來佐證,那吵個沒完就是可以預料的事了。作者在文中提及了所謂的「確認偏誤」,「確認偏誤」即是我們會刻意去找與我們成見相符的意見,來加強自己固有的看法,而忽略了會威脅自己固有想法的資訊,也類似我們今天所謂的「同溫層」。
所以當專家和素人在溝通時,如果素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理性,且對自己的成見深信不疑,在沒有邏輯溝通的基礎下,往往只是各說各話而已。
(同溫層相關類文:《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
專業之死是怎麼來的?
作者點出,造成專業之死的可能原因有幾個:
平均教育程度提高、媒體的普及甚至氾濫,以及網路的崛起。
平均教育程度提高,到處都是大學生,這樣的狀況在台灣也並不鮮見。但拿到大學文憑後,甚至基本學歷上升到碩士,真的就有「大學生」應具備的素養了嗎?這又是另外一回事。讀大學究竟是成為一個「學生」又或是獲得一種「上大學的體驗」,在現今「學店」被頻繁應用的現代,是可以好好思考的。一個大學生是否具有「批判思考能力」——即是不帶個人成見的以邏輯去思考、檢視一個資訊的好壞——是大學教育基本的一種能力。當大學教育無法保證學生畢業的能力時,擁有「大學生」的心態卻沒有具備相符應的能力,專業得不到尊重也是很合理的,可怕的是自己抱著大學畢業的光環,卻不知道自己其實學識不足,那是更加可怕的事。
媒體的普及以及氾濫已經到了可怕的程度。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的新聞,重複又重複的畫面不停播放,而競爭的媒體業必須要塞滿每一個播放時段。我們常常在批評記者不夠專業、播著腥羶色的新聞、新聞綜藝化⋯⋯但記者的專業的確是需要時間培養,不是所有記者都能對所有議題相當了解,但為了流量和點擊率,必須「迅速」製造大量新聞,所以查證的工作都省略了,也沒時間好好讓一個記者培養自己的專業。而大量名嘴、論壇型的節目,也配合著不同想法的觀眾應運而生,根據前面的「同溫層」效應,當我們擁有固定成見時,我們只會待在與自己意識形態相近的頻道,久而久之,我們看新聞從來不是為了要知道「真相」,只是要待在自己的同溫層取暖而已,還以為自己已經非常了解事情,甚至大放厥詞。專家在這樣的亂象中遭到攻擊,因為大家都已經覺得自己很懂了,而且專家說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類文選讀:《後真相時代》)
網路崛起,大量的資訊每天在我們面前滑過。我們以為滑過就吸收了某些知識。懶人包的氾濫,讓知識變得片面、缺少事情推演過程,也沒辦法辨別真偽。不知道的事,那就Google吧!但不是所有Google的東西都一定是正確的,有心人士甚至能將某種錯誤藉由網路傳遞出去,還讓人深信不疑。而網路社群也讓許多意見相同的人更難互相包容,面對面還「見面三分情」,都能保有基本的禮儀,但在網路的世界中我們還是喜歡只看與我們價值觀相同的訊息,只和我們價值觀相同的人互動,面對不同的聲音反而更加苛刻,動輒筆戰。在這樣反覆加強自己的成見下,我們聽不見任何反面意見,我們相信自己勝過相信專業的學者專家,所以無知只能越來越無知。
面對專業之死,我們可以做到什麼?
這是一本針對美國現象描寫的書籍,但當中還是有許多台灣能夠借鑒的地方。
達克效應是在說: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簡單來說就是:越是笨蛋,就越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
讀完這本書,當然可以攻擊作者的觀念太過菁英主義,但從這樣的現象中我們到底可以學到什麼?鼓勵表達意見的時代,網路匿名或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沒有心力去查證,可是卻也甘願讓自己成為那個受到操弄擺佈的一員,甚至不尊重專業的判斷。專業的判斷不會完全正確,但是確實有一套邏輯和推論,還有專家的長年實務經驗相佐,勝過我們在網路上胡亂搜索的懶人包、搶快發布的新聞、或是臉書好友的高談闊論。
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五花八門的資訊,常常只讀了某個關鍵詞,又或是某篇文章的標題和開頭,我們就覺得自己見識廣博了。能在與他人的談話中插上幾句,甚至講得頭頭是道。但這樣的片面之知,比無知還更危險。
我想讀完這本書之後,應該反思的不是我們到底是不是笨蛋,而是我們是否太常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是否太常一味沒有理由的堅持自己感性的「相信」,忽略了理性邏輯的推論。只相信自己相信的,卻從未問過自己相信的理由,也疏於傾聽與自己不同的意見,讓我們無論在政治上或是公眾議題上都各說各話。雖然我們沒有時間了解所有的議題,但試著運用自己的判斷、理性多做了解,退一步撇開自己的成見,避免自己的盲從,應該也是這個時代應該具備的義務和責任。
想看更多文章,追蹤寓言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