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讀書心得

50713207_2556110937738278_5835440591831302144_o.jpg

作者:蜜雪兒・貝德利

出版社:商周出版

按讚寓言家臉書給我們一點鼓勵

    前陣子有名的肉圓爸事件之後,那間蘆洲傳說加辣之後非常美味的肉圓店開始大排長龍;前陣子相當知名的髒髒包,也在各種媒體瘋傳下,引起許多民眾前往「朝聖」。人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受影響,就改變自己的行動呢?到底從眾這個行為是人們的有意識還無意識?到底怎麼樣的從眾是合理、什麼樣的從中卻是盲從?

 

人們為何從眾?

    人類為什麼要從眾?為什麼要模仿他人的行為?在討論這之前,必須先定義什麼是群聚行為。群聚行為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群體中,人們有系統的選擇模仿他人,且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單一或是隨機的。人類的群聚行為、相互聚集的傾向,其實是改善人類生活、促進演化機會的一種「合理」的策略,透過模仿其他同伴的行為,把求生的技能代代相傳下去,本就是動物生存的是一種社會學習方式。我們透過他人怎麼做決定,來幫助自己從他人的決定中得到經驗和成長,以作出更好的決定。

 

從眾是理性的行為嗎?

    前面探討到群聚是一種模仿他人的群體也並非隨機的行動,那所有的從眾行為難道都是理性的嗎?會不會還是有想都不想跟隨他人作為的「盲從」現象?當然是有的,而這兩者的差別都取決於你為什麼要跟隨他人的作為?是否是因為這當中有有利於自己之處?而這種為了自己利益考量的從眾行為,就叫做「自利群聚現象」。而基於這樣的考量所做的從眾,當然就符合理性的原則。

    比方說,現在有兩家義大利麵餐廳,其中一間有許多人排隊,另外一間則是門可羅雀。請問,你會選擇走進哪一間呢?

    理性的群聚者會這麼思考:我現在握有這兩間餐廳的「社會資訊」:一間大排長龍。我想了想,那些排隊的人,手上有哪些資訊呢?他們會不會握有我不曉得的「私人資訊」?若我現在手上也沒有任何私人資訊,我會不會就走進人多的店呢?又或是我開始拿起手機google了一下該店評價,發現評價相當低,而我這份私人資訊和我得到的社會資訊牴觸了,所以我選擇走進了人少的店。而我後面一位進來的客人,得到了我走進人少的店的事實,是否也會遭受影響?

    根據書中所提的「貝氏定理」:人們常隨著新資訊的浮現,同步更新對某事的估算機率。雖然此舉符合邏輯理性的原則,但當我們過度重視社會資訊,忽略有用的私人資訊,反而無法達到最有益的結果

 

現代社會中的從眾問題

    如果曾經讀過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慢想》,其中以兩種不同思考的方式,建立了兩個思考系統,系統一:以快速、直覺、情緒的思考方式系統二:以緩慢、深思熟慮的方式來進行思考。系統一與二都是相當重要的思考方式,兩者互相調配、合作,若什麼都用系統一來思考,若是複雜或第一次經歷的事,恐怕得搞砸;若凡事都用系統二來深思,那麼突發狀況、或是熟能生巧上僅需依靠經驗法則來完成的事,恐怕會令人耗盡精力。

    一群人群聚,往往也是因為跟隨他人不需要花腦筋,可以方便又偷懶,「群聚捷思法」就產生了,一群人時,大部份的人決定跟從,用的就是系統一的快思。而這個現象發生在現代,資訊往來快速、大部份的資訊又都是匿名的,我們過度使用快思的結果中,慢想被我們忽略了,潛在問題就在於這些資訊的來源、真確性到底有多高?

 

從眾的省思

    現在社群媒體、網路資訊的往來頻繁,對於人們思考的方式影響甚鉅,難以查明真相時,多數人都會選擇使用系統一的思考法來因應。但對於這個充滿假新聞、假消息的社會來說,反倒是一種非常危險、極具破壞力的方式。

    社群媒體雖有優點,但也會掩蔽了各式各樣的資訊。我們難以辨別這些資訊,甚至也得不到真相,在客觀訊息稀少的狀況下,我們無法追尋真相,只能追尋與自己有所共鳴的訊息,也讓與自己相法相近的人,彼此加強自己的想法和認同,迴聲室效應(或我們常說的「同溫層」)就產生了。

    Facebook或是Instgram中,我們頻頻按下追蹤的按鈕,我們按下的是對之的共鳴;我們喜歡的朋友想法也與我們大同小異,所以大家在同溫層中打轉,偏見和成見就在這些社群媒體的屏蔽之下變得更加嚴重。大家若是越不在乎真相、看到有共鳴的內容便追隨,就令公眾人物越明白自己該塑造什麼樣的形象,能更容易博取民眾的認同、更容易操縱選民的心、也更容易「帶風向」。

    回想我開頭舉到的肉圓加辣事件的過程,就不難想像現在的社群媒體資訊讓所有人的思想變得多「快」,甚至在當事人都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已經許多人為了伸張正義到了現場。又或是在事件未明之時,肉圓店已經開始大排長龍,甚至辣醬都被賣完了,仔細想一想媒體在這當中用了多少煽動的言詞,目的是為了激起我們的情緒已經對事件的認同,這時候有多少人還在意真相呢?系統二與系統一的平衡,確是我們在這個「後真相」的世代中必須好好學習的事了!

 

 

 

寓言家臉書:追蹤臉書以更快看到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寓言家-1188244601324277/?modal=admin_todo_tour

 

 

 

 

 

 

 

 

 

 

 

arrow
arrow

    寓/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